全球化终结下非传统资产崛起 黄金与比特币或成财富避风港

全球化终结与金融资产清算的时代:非传统资产或成救赎

从二战爆发到2024年,我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超级牛市。这场持续上涨塑造了几代被动投资者,他们习惯性地认为"市场永远不会出问题"。然而,这场盛宴似乎已经结束,许多人可能即将面临清算。

Messari:比特币可能到100万美元,但你需要先经历一场严峻熊市

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

1939年至2024年的这场超级牛市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结构性变革重塑了全球经济,美国始终处于中心位置。

二战后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二战将美国从中等强国推向"自由世界"的无可争议领导者。到1945年,美国生产了全球超过一半的工业产品,控制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出口,并掌握了全球约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这种经济霸权为接下来数十年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美国积极拥抱全球领导者角色,推动联合国成立,并实施「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注入大量资金。这不仅是援助,更是为美国产品创造新市场,同时确立了文化和经济主导地位。

劳动力扩张:女性与少数族裔

二战期间,约670万名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女性劳动参与率在短期内增长近50%。虽然战后许多女性离开工作岗位,但这次大规模动员永久改变了社会对女性就业的看法。

到1950年,已婚女性大规模就业趋势愈发明显,大多数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增长了前所未有的10个百分点。这标志着美国经济模式发生根本转变。禁止已婚女性工作的政策被废除,兼职工作增加,家务劳动技术革新,以及更高的教育水平,都促使女性成为经济体系的长期参与者。

少数族裔群体也逐渐获得更多经济机会。这些劳动力扩张有效提升了美国的生产能力,支撑了数十年的经济增长。

冷战胜利与全球化浪潮

冷战塑造了二战后美国的政治与经济角色。到1989年,美国已与50个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并在全球117个国家驻扎150万军队。这不仅是为了军事安全,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美国的经济影响力。

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进入被许多人视为单极世界的时代。这不仅是意识形态的胜利,更是全球市场的开放,美国得以主导全球贸易格局。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美国企业大举扩展至新兴市场。这并非自然演变,而是长期政策选择的结果。例如,在冷战时期CIA介入的国家,美国的进口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在美国并无明显竞争优势的行业。

西方资本主义战胜东方共产主义并非仅靠军事或意识形态优势。西方自由民主体系更具适应性,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仍能有效调整经济结构。1979年的"沃尔克冲击"重塑了美国的全球金融霸权,使全球资本市场成为美国在后工业时代增长的新引擎。

这些结构性转变共同推动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资产超级牛市。然而,核心问题在于:这些转变都是一次性事件,无法重复。现在,两党都在推动去全球化,我们正见证这场超长周期增长的最后支撑被抽离。

Messari:比特币可能到100万美元,但你需要先经历一场严峻熊市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仍在祈祷市场能回归历史常态。市场共识是:情况会变糟,然后央行会重新放水,我们就能继续赚钱了......但现实是:这群人正走向困境。

近一个世纪的牛市建立在一系列无法重复的事件之上,甚至其中的一些因素正在逆转。

  • 女性不会再次大规模进入劳动力市场:实际上,随着一些人士推动提高生育率,女性劳动参与率可能会回落。
  • 少数族裔不会再次被大量吸纳进劳动力市场:事实上,移民政策已成为跨党派共识。
  • 利率不会再次下降:实际上,每一位民选领导人都深知,通胀是他们连任的最大威胁。因此,各国政府会极力避免降息和重燃通胀。
  • 我们不会进一步全球化:事实上,许多政策正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推进。

我的观点很简单:过去一个世纪推动股市上涨的所有全球宏观趋势,现在都在逆转。你觉得市场会怎么走?

Messari:比特币可能到100万美元,但你需要先经历一场严峻熊市

严峻时期

当一个经济体步入衰落,日子真的很难熬。如果你在1989年日经225指数的历史高点买入并持有至今,36年过去了,你的回报大约是-5%。这就是典型的"买入持有,痛苦不已"。我认为我们正走在同样的道路上。

更糟糕的是,你应该做好迎接资本管制和财政压制政策的准备。市场不会上涨并不意味着政府会接受现实。当传统货币政策失效,政府就会转向更直接的金融控制手段。

即将到来的资本管制

金融压制指的是让储蓄者获得低于通胀水平的回报,以便银行能向企业和政府提供廉价贷款,并减少债务偿还压力。这一策略在政府清算本币债务方面尤为有效。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最早用这个术语来批评新兴市场国家抑制经济增长的政策,但如今,这些策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发达经济体。

随着美国债务负担突破GDP的120%,通过传统手段偿还债务的可能性正日益减少。而金融压制的「玩法手册」已经开始被执行或测试,包括:

  • 直接或间接限制政府债务和存款利率
  • 政府控制金融机构,并设立竞争壁垒
  • 高额准备金要求
  • 创造封闭的国内债务市场,迫使机构购买政府债券
  • 资本管制,限制资产跨境流动

这不是理论假设,而是现实案例。自2010年以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有超过80%的时间低于通胀率,这实际上是在强行将储蓄者的财富转移到借款人(包括政府)手中。

你的退休账户:政府的下一个目标

如果政府无法依靠印钞来购买债券、压低利率以避免债务危机,他们就会盯上你的退休账户。我完全可以想象一个未来:401(k)等税收优惠账户将被强制要求配置越来越多的"安全可靠"的政府债券。政府不需要再印钱,只需直接挪用系统中的现有资金。

这正是过去几年我们看到的剧本:

  • 冻结资产:2024年4月,有政府签署法律,授权没收某些在美国的储备资产,开创了政府可以随时冻结外汇储备的先例。未来,这种做法未必只针对地缘政治对手。
  • 某国自由车队抗议事件:政府在未经过法院审批的情况下冻结了约280个银行账户。财政官员承认,这不仅是为了切断资金流,还旨在"震慑"示威者,并确保他们"做出离开的决定"。

Messari:比特币可能到100万美元,但你需要先经历一场严峻熊市

黄金强征与监控

美国的历史上充满了类似的行动:

1933年,罗斯福发布行政令6102,强制要求公民上交黄金,否则面临监禁。尽管执法力度有限,但最高法院支持政府的黄金没收权。这并不是"自愿购买计划",而是一场"强制财富征用",只不过包装成了"公平市场价格"交易。

政府监控能力在911事件后迅速膨胀。一些法案赋予政府机构监控公民通讯的权力。某些条款甚至允许政府收集公民的读书记录、学习资料、购买历史、医疗记录和个人财务信息,而且不需要任何合理怀疑。

问题不是"金融压制会不会到来",而是"它会有多严重"。随着去全球化的经济压力加剧,政府对资本的控制只会变得更加直接和严厉。

Messari:比特币可能到100万美元,但你需要先经历一场严峻熊市

黄金与比特币

1970年以来的黄金月线图是目前世界上最强的K线图。

基于排除法,最适合购买的金融资产已经显而易见了——你需要一个与市场无历史相关性、难以被政府没收、且不受西方政府控制的资产。我能想到两个,其中一个在过去12个月里已经增加了6万亿美元的市值。这就是最明显的牛市信号。

全球黄金储备竞赛

许多国家正在迅速增加黄金储备,以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 某国:2025年1月单月增持黄金5吨,连续三个月净买入,总持有量达2,285吨。
  • 俄罗斯:控制2,335.85吨黄金,成为全球第五大黄金储备国。
  • 印度:排名全球第八,持有853.63吨,并持续增持。

这不是随意行为,而是战略布局。在七国集团冻结了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后,全球的中央银行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一项针对57家中央银行的调查显示,96%的受访者将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信誉视为继续投资的动机。当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可以被一笔勾销冻结时,存放在本国境内的实物黄金变得极具吸引力。

仅2024年,土耳其就增加了74.79吨黄金储备,增幅达13.85%。波兰的黄金储备增加了89.54吨,增幅接近25%。即使是像乌兹别克斯坦这样的小国,也在2025年1月增加了8吨黄金,使其黄金持有量达到391吨,占其外汇储备的82%。这并非巧合,而是一种协调一致的举措,旨在摆脱可能被武器化的金融体系。

各国政府对黄金最为放心,因为它们已经建立了将黄金用于储备和贸易结算的体系。金砖国家中央银行的黄金持有量合计占全球中央银行黄金持有量的20%以上。正如某国中央银行行长在2025年1月所言,他们正在向"黄金储备的货币中立"过渡,目标是增加国际储备并"保护经济免受外部冲击"。

Messari:比特币可能到100万美元,但你需要先经历一场严峻熊市

比特币

这场黄金主导的时代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但最终,它的局限性将显现。许多中小国家没有足够的银行体系和海军来管理黄金的全球物流,这

BTC0.52%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铁头矿工vip
· 10小时前
这锅还得黄金来背! 忠实矿友等等我
回复0
zkProofInThePuddingvip
· 10小时前
牛熊如此 不过是看个戏罢了
回复0
Anon32942vip
· 10小时前
黄金才是永恒信仰!
回复0
梭哈一姐vip
· 10小时前
又得屯黄金咯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